睡眠呼吸中止症加劇腦中風損傷

sleep apnea worsens the damage of cerebral ischemiae

臨床研究發現中風患者經常伴隨睡眠呼吸中止症 (sleep apnea, SA),且與未有的SA的患者相比,有更長的住院時間、二次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和死亡率上升。SA和心血管疾病之相關性目前推測為SA造成的夜間間歇性缺氧 (intermittent hypoxia, IH),會造成發炎反應、交感神經過度活化、高血壓和血管內皮功能損傷等等,促使中風發生,然而,因人體研究中較難回朔中風患者的睡眠狀況、SA嚴重程度及排除個人生活習慣等因素,因此,楊靜修老師研究室與黃相碩老師合作,以大鼠動物模型模擬SA和中風患者,分別為IH及中大腦動脈阻塞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 動物模型,探討於IH對自律神經、血壓及睡眠的影響,並合併MCAO後持續給予IH,在上述生理參數的影響。

根據研究結果,IH造成快速動眼期副交感神經活性上升,深睡期交感神經活性上升,在MCAO後不論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活性皆下降;在睡眠結構上,IH造成快速動眼期減少及睡眠期擾動次數增加,且在MCAO後清醒時間增加,而深睡期減少。MCAO造成的腦損傷及行為異常與交感神經活性及快速動眼期睡眠時間有相關性,愈少的快速動眼期及交感神經活化,與中風後較差的預後相關。統整研究結果,在中風前,IH造成的睡眠時其交感神經活化、快速動眼期間副交感神經活化、快速動眼期減少與睡眠干擾增加,與中風後的預後結果相關。此外,且於中風後急性期,交感神經的衰弱與預後相關;而中風後晚期,則與副交感神經減弱相關。因此,自律神經和睡眠在患有SA的中風患者扮演重要的角色,及早治療SA有助於中風患者日後復原。

參考

Lin, W. L., Chen, Y. R., Lai, C. T., Yamada, S., Liu, S. H., Chou, Y. H., Fu, Y. C., Yang, C. C. H., Kuo, T. B. J., Lo, L. W. and Chen, S. A.* (2018) Neural mechanism of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in improving heart rate variability and sleep disturbance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Sleep Medicine 48:61-69.

創立於2007年,本中心致力從多角度進行睡眠與大腦的解析,是目前在台灣唯一跨多領域的綜合型中心,從軟硬體設計、基礎研究、臨床研究與應用、產學合作、產品開發到非藥物治療改善睡眠等皆有著墨…

返回頂端